新闻中心

长效抗静电性能的BOPP触感膜的深入研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发布时间:2017-02-24 浏览:

长效抗静电性能的BOPP触感膜的深入研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在BOPP触感膜包装使用过程中,触感膜的静电由触感膜本身带有的静电和在包装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静电两部分组成。触感膜本身所带的静电较易控制,但在包装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则较难于控制。触感膜的静电会使其产生静电粘附,这对切割、输送、折叠触感膜等有不良影响,会造成触感膜上机运行故障。因此,若只强调触感膜本身的静电值,而忽略了包装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值,就会使触感膜的检测性能很好,但上机运行时却总是出现故障。 


      一般包装机上,静电可通过金属或静电消除器的快速传导而转移,另外,湿度较大的环境也有利于触感膜表面的静电消除。遇上静电比较大的触感膜或干燥的季节(例如冬季),使用企业可以提前将触感膜放入包装车间,对包装车间进行调节湿度处理,也可采用水泼湿车间地面或将湿毛巾敷在膜卷端面的方法,以提高环境的湿度,易消除触感膜表面的静电。 


      抗静电特性是保证包装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大部分BOPP触感膜都要求具备良好的抗静电性能,以防止触感膜放卷和与设备摩擦产生的静电粘附,因此,抗静电是BOPP触感膜要求的基本特性之一。目前,通常选用内添加型抗静电剂,这些抗静电剂大多是表面活性类助剂,它们具有迁移性,都将对触感膜的光学性能和摩擦性能产生影响。实际生产中,触感膜的光学性能在3个月后都将因为抗静电剂的迁移而超出控制标准。 


因此,在目前的技术基础上,以较少的抗静电剂加入量获得理想、平稳和持续的抗静电性将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长效抗静电性能的BOPP触感膜的深入研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BOPP触感膜表面的极性化;

二是摆脱抗静电性对湿度的依赖,直接在表层加入导电物质。长效或者永久型抗静电剂已有工业化应用,但是加入量太大,成本较高,而且对光学性能的负面影响较大。 


       触感膜的内面在包装过程中与纸接触,其摩擦系数应该控制在稍高水平,以利于盒式产品在成型轮内与触感膜的定位良好,提高触感膜的折叠质量,从而获得紧凑和挺括的包装效果。该方向上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如何调整内外层的差异化摩擦系数,以适应定位和高速包装的需求方面着手。 


BOP触感膜的制备工艺可以有3种方式:coating工艺、laminating工艺、co-extrusion工艺。国外的大部分产品都采用co-extrusion工艺生产。将涂层树脂与聚丙烯基体树脂多层共挤,然后双向拉伸制备成不同类型的BOPP预涂膜。

在制备复合软包装薄膜时,以预涂热熔胶的BOPP薄膜为原料,可以简化生产工艺(没有上胶工段),只需用加热棍将BOPP预涂膜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就可以直接与其它基材复合,消灭了上胶工段带来的污染。

值得指出的是,采用coating工艺制备BOPP预涂膜时,在涂覆涂层材料之前,首先要对基材进行电晕处理。因为未处理的基材表面活性低,与涂层树脂的粘结力小,后期形成的复合膜剥离强度会偏低。电晕处理可以在BOPP表面形成一定的凹陷,增加表面粗糙度,同时氧化出一定量的羟基、羰基和羧基等极性基团,利于提高复合膜的剥离强度。再者电晕处理以后还会大

幅度提高复合膜的气体阻隔性。因为电晕处理后表面会形成许多活性点,这些活性点处与coating层的结合紧密,整个预涂层与BOPP间几乎无间隙。

Bopp膜的生产工艺流程及优越性

双向拉伸法是一种技术要求十分高的塑料成型加工方法,除需要具备性能良好的加工设备外,更重要的是要求生产人员能够深入掌握PP的性能及加工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Bopp预涂触感膜是包装领域的重要产品,具有质轻、透明、无毒、防潮、透气性低、力学强度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日用轻工、香烟等产品的包装,并大量用作复合膜的基材,有“包装皇后”的美称。

目前BOPP薄膜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管膜法和平膜法。管膜法属双向一步拉伸法。 平膜法又分为双向一步拉伸和双向两步拉伸两种方法。 管膜法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占地小、无边料损失、操作简单等优点。但由于存在生产效率低、产品厚度公差大等缺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发展,目前仅用于生产BOPP热收缩膜等特殊品种。双向一步拉伸法制得的产品纵横向性能均衡,拉伸过程中几乎不破膜,但因设备复杂、制造困难、价格昂贵、边料损失多、难于高速化、产品厚度受限制等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大规模采用。

而双向两步拉伸法设备成熟、生产效率高、适于大批量生产,被绝大多数企业所采用。

工业化生产BOPP薄膜用主料的主要成分是PP。PP是一种典型的立体规整性聚合物,根据烃基在分子平面两侧的分布,可分为等规PP、间规PP和无规 PP。 等规PP和间规PP具有不同的结晶结构,等规PP是以均相成核的三维生长方式进行结晶,而间规PP主要以均相成核的二维方式进行结晶,形成了外观尺寸不规则的小晶片,而且由于间规PP分子结构的规整度较低,使得间规PP具有较低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

研究表明,等规度越大,结晶速率越快,薄膜产品的屈服强度和表面硬度会明显增大,而无规PP在聚合物中起内部润滑剂的作用,并有利于聚合物定向,有助于改善薄膜的光学性能。

目前,BOPP薄膜品种繁多,性能也差异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的原料和生产工艺不同。

实践证明,只有等规PP的质量分数为95%-97%,无规PP的质量分数为3%-5 %的PP才适合生产BOPP预涂膜,并且一般选用熔体流动速率为2-4g/10min的PP。另外,通过在PP薄膜的表面上共挤出一层或多层熔点较低的共聚物,可以扩大BOPP薄膜在包装工业中的应用范围。纵、横向拉伸比 拉伸比是一个很重要的工艺参数,无论是纵向拉伸比,还是横向拉伸比,对BOPP薄膜的物理、力学性能都有重大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下,拉伸比愈大,PP分子链的取向度愈大。即薄膜的力学强度提高、模量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冲击强度、耐折性增大,透气、光泽性变好。

 BOPP触感膜生产过程中的取向主要发生在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过程中,在经过纵向拉伸后,高分子链呈单轴纵向取向,大大提高了铸片的纵向力学性能,而横向性能劣化。进一步横向拉伸后,高分子链呈双轴取向状态。随着分子链取向度的提高,薄膜中伸直链段数目增多,折叠链段数目相应减少,晶片之间的连接链段逐渐增加,材料的密度和强度都相应提高,而断裂伸长率降低。因此双向拉伸可以综合改善PP薄膜的性能。

Bopp预涂膜的生产技术于1958年由意大利蒙物卡蒂公司首创。1962年实现工业化在欧美及日本垄断生产,此后其发展迅速,目前全世界的生产企业超过200家,近500条生产线。

我国从60年代初开始由北京化工研究院( 后迁入现晨光化工研究院 )、北京电器科学研究院( 现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 )及沈阳化工研究院( 后迁入现晨光三厂 )等单位摸索自行设计试制双向拉伸的工艺和设备,并陆续建成投产了一些规模较小、设备简单的生产线,当时主要是用来生产电工绝缘及电介质的BOPET和BOPP,其中1975年正式生产了Bopp膜。

为了适应更多行业的广泛需求,我国从1980年开始引进欧日美发达国家的部分或全套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到1985年全国只有佛山、广州、北京、燕山4条3000~6000吨低速进口包装薄膜生产线,年产能力只有1.8万吨; 1988~1989年进入“成长期”,到1990年全国发展到17个工厂、21条低速生产线,年产能力达到8万吨,5年间增长4.4 倍;1997~199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产能扩张高峰期,同时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年产1.5万吨高速线广泛应用,到1998年全国 共有43个BOPP工厂、60条生产线( 其中1~1.5万吨高速线占15条 ),年产能力突破40万吨,8年间增长5倍,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行业之一。在“市场与效益”和宽幅、高速生产线科技优势的吸引 下,2002~2003年我国BOPP进入第三个产能扩张高峰期,据调查统计:到2002年末,全国BOPP厂家达到56家、92条生产线( 其中1.5~2.5万吨高速、宽幅生产线25条 ),年产能力约96万吨( 其中高速线58万吨,占60% )。到2003年末止,我国共有bopp厂家82家,生产线123条,生产能力约为140万吨。

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是全球Bopp预涂膜的产出大国,使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


菜单

首页  |  隐私条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 东莞市佳泓塑胶制品有限公司